中共前政治局委員、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試圖打造的毛式紅色基地已然夢碎,但是中國知識界的左右之爭至今仍在激烈進行。
過去一個月來,著名自由派知識分子再次遭遇人身攻擊與威脅,極左意見領袖為“四人幫”之首江青平反,這都凸顯社會思潮依然暗流涌動,左右雙方對現狀都不滿。領導層試圖以官方結論為社會思潮定調,實際上是樹欲靜而風不止。
這一輪左右激烈對陣的起因為何?它直接源起于4月25日與5月4日,著名的自由主義經濟學者茅于軾在沈陽與長沙出席演講,先后遭鬧場與示威,一場講座被迫取消。
從反對者發(fā)布的照片看,長沙的示威人數不多,但氣勢壓力,各種造勢道具齊出,包括紅旗、毛像與“漢奸過街人人喊打”等橫幅,甚至有“還我熙來”的布條。此后,茅于軾聲稱,他家里持續(xù)收到騷擾與威脅電話。
自從兩年前發(fā)表文章全面批判與否定毛澤東以后,茅于軾一直是“毛粉”(毛澤東粉絲)攻擊的靶子。這方面的新聞報道去年曾一度減少,近期再次惡化。引人注目的是,官方媒體《環(huán)球時報》直接涉入論戰(zhàn),發(fā)表評論質疑他的身份“比一般學者復雜得多”,還暗批他是“分裂社會的沖突點”。為此,茅于軾也撰文反擊“擁毛分子”才是社會的“毒瘤”。
到了上周,適逢江青忌日,左右論爭更到一個小高點——意見領袖張宏良發(fā)聲明悼念江青,質疑當局掩蓋她的死因真相,還不點名批評中共1981年通過的《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》是“顛覆共產黨”。張宏良將決議的負責人指向胡耀邦,雖然大家都清楚,當時的中共最高掌舵者是鄧小平。
在中國,左右之爭從來就不是純粹的意識形態(tài)問題,更不是學術問題,而是牽扯到權力斗爭與中共執(zhí)政合法性。在中共建國前至改革開放初年,所謂的“路線斗爭”就是政治斗爭。1990年代,路線之爭被“不爭論”的要求抑制住,中國進入一段全力發(fā)展經濟的階段。到了2002年左右,隨著中國加入WTO,貧富差距明顯擴大,以及國企私有化引起激烈爭議,左右之爭再次浮出水面,尤其在2008年后的幾年里,重慶的“紅色試驗”讓民間的左派力量得到整合與提升。而今,民間左派群體的組織已相當成熟。去年“916”反日大游行,其中就有他們力量的展示。
此時此刻,外界十分關注的問題是:左派群體的動作,究竟是試探當局的底線,還是由于受到當局的鼓勵?這個問題,也值得體制內人士思考。
《光明日報》本月初報道說,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年1月提出“兩個不能否定”——改革開放前后的歷史時期都不能否定。無獨有偶,近期網上傳出,中央辦公廳發(fā)出“七不講”的通知,一些評論者得出中共“向左轉”的結論。
仔細品讀“兩個否定”,核心要旨仍是要超越左右,同時與1981年的決議一樣,他也強調不允許否定毛澤東,理由是這必導致否定中共領導與社會主義制度。至于“七不講”,可能也是當局平衡輿論的嘗試。
綜觀當前的社會與政治現狀,在推進市場經濟、甚至在推進法治、人權的理念層面上,自由派是占上風的,但與此同時,中共執(zhí)政地位與現行體制是他們不得撼動的底線。從1990年代以來,中共一直在改革與維護專政這兩個內部存在緊張的命題上,設法取得平衡,或曰達到“有機統(tǒng)一”,但是隨著信息流通,腐敗久治不愈,加上體制外力量的長成,這種平衡已經日益艱難。在可預見的未來里,中國輿論兩極化、腐敗難愈的情況很難改變,而當局的“左右平衡”,同時也是“左右為難”。它是否會選擇“寧左勿右”,堅持居中,還是更為大膽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,備受關注。
中共十八大報告中提出,要“道路自信、理論自信、制度自信”,這些自信如何轉化為更實質的反腐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、減少司法不公,這是當局的考驗??梢钥隙ǖ氖?,反腐與社會公平正義,才是全國最大共識之所在,也是鞏固執(zhí)政合法性的根本法門。當局須與時間賽跑,時間在快速流逝中。
滄州縱橫人才網,最權威的滄州招聘網,最真實的滄州人才網